图:国际商务专家表示,长和港口交易并不符合商业逻辑,更没有大企业应有的担当。
长江和记公司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资产一事,连日来不仅成为香港舆论热点话题,也牵动着全体国人的心。有国际商务专家质疑有关交易并不符合“逐利”的商业逻辑,长和在极短时间内决定以低价将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连西方媒体都惊呼“捡到了便宜”。
社会各界人士指出,有关企业是商业世界的“老江湖”,也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跨国企业之一,面对美国的霸权和霸凌,更应该选择和国家站在一起,坚守公道正义,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
有内地舆论关注到,长和出售港口看起来并不符合“逐利”的商业逻辑,不仅对相关资产估值低,而且决策周期很短,并没有采用价高者得的方式。西方媒体亦指出,美资财团在这场收购中“捡到了便宜”。
被质疑在商不言商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长和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现。按理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诚及长和出售港口经营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
内地时事评论员江宇舟同样指出,国外近期的港口交易将估值定于其EBITDA的约20倍,而贝莱德此次出价是相关港口EBITDA的约13倍,无论是从经营逻辑,还是销售逻辑,都很难想像这是“在商言商”原则下能够做出的决策,更何况,如此重大的资产出让,决策周期居然还如此之短。在相关报道中,西方媒体不约而同称贝莱德“捡到了便宜”。路透社还毫不顾忌地给出分析:此次贝莱德拿到这样“明显的折扣”,可能是地缘政治压力所致。
台湾媒体人雷倩表示,这宗交易不仅关乎经济,更涉及全球安全格局,相关的港口是19世纪末以来,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流动的咽喉点,如果落到美国资本手中,美国可以改变其运营规则,改变收取的费用,甚至制造直接的障碍。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香港各界也看到,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许多企业都选择和国家站在一起,并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自己的道路,有了更大更好的发展,这些都是香港企业家值得学习的榜样。
面对美国施压岂能跪低
全国人大代表沈豪杰认为,长和事件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等因素。他说,事件提醒了香港的企业,特别是有跨国业务的公司,做决定时除了商业考虑,也要考虑国家利益。无论是我们国家的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企业,现在很多决定都要考虑国家的因素,过去有不少有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都受到美国打压。但例如华为和抖音等中国企业,他们都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并且在国家的支持下,有了不同的转机。这些都是香港企业家值得学习的例子。沈豪杰呼吁有关企业加强和国家的沟通,寻找其他的转机。他强调,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不一定存在冲突,如果企业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国家也会给予支持。
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陈志豪指出,美西方势力向中资中企施压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长和作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跨国企业之一,也是商业世界的“老江湖”,在国家面对美国施压时却率先“跪低”,在后辈面前难道不会脸红吗?难道除了做“大刁”以外,就不用考虑国家利益与企业形象了吗?
舆论指出,社会各界对有关企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关企业能从香港和国家发展乃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慎重考虑交易。但迄今为止,有关企业并未作出正面回应,着实令人失望。
各界吁重新考虑这宗交易
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表示,地缘政治越趋紧张,变卖码头无异于向对手递刀。若此后中国船舶途经此处,都被额外征收数以百万计的吨位费、灯塔费及港口费,将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发展部署。事件为香港敲响警钟,在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局中,越是强调国际交往合作,越要筑牢责任边界的防火墙,守住安全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港区省级政协联谊会主席苏清栋强调,连日来,社会各界普遍期望有关企业能够从国家民族的角度,重新考虑这宗交易。然而,事件至今未见相关企业作出正面回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业机构赚取利润,也须符合道义、法理,才能有长远的发展。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作为企业,理应站在公平、正义的一方,慎重考虑每一笔交易。作为香港特区的企业,更应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的角度,慎重处理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