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翔玲:让家乡变得和香港一样好
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当一众外国企业还在观望时,泰籍华人谢国民果断在深圳投资1,500万美元,设立了改革开放后深圳首家外商独资企业——正大康地有限公司,营业执照编号为“0001”。此时,少女时期的郑翔玲还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陕西。
之后,正大集团1980年代又先后拿到了珠海、汕头的“0001号”外商营业执照,在中国内地陆续建立了约100家饲料厂,并将产业从农牧业延伸到食品、房地产、医药、零售、金融等众多领域。这一时期,郑翔玲第一次体验了深圳经济特区、香港与北方内陆地区的巨大差异,惊异向往之余,想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发展得像深圳、甚至像香港那样”。
1992年,郑翔玲与谢国民的侄儿谢炳结婚后定居香港,从此与正大集团、与谢氏家族一起,将香港的经验带到内地,看着内地与香港的差距一天天缩小。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身兼正大制药集团总裁、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等职的郑翔玲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讲述了这些年令人感慨的经历。
经济特区初体验
记者:1980年代,您在北京工作。什么时候第一次去南方?当时对南方的经济特区有什么印象?
郑翔玲:1985年我第一次去深圳出差。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是:土地是红色的,下完雨以后流淌着红色泥水,跟我老家陕西的黄土地很不一样;满地都是摩托车,路面也很不平;但到处都是花,尤其是杜鹃花,美得让人印象深刻。
深圳的酒店里有酒店专供的小块香皂、独立包装的牙刷、牙膏、棉签、化妆棉,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喜欢得不得了,舍不得用,一小块香皂用好几天,剩下的全部带回去送给朋友,朋友们得了这些礼物也都很稀罕、很开心。要知道,那时候北方人民用的还是那种一大块、既用来洗衣服、又用来洗脸洗手的很粗糙的肥皂。深圳的菜市场里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菜,好多我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吃了。当时的感觉是,深圳的世界怎么这么富有,深圳人民太幸福了,我羡慕得不行。后来几乎每年都来一趟深圳,眼看着深圳的高楼一栋一栋拔地而起。
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一次,我和同事们去了沙头角中英街,那儿物品丰富、井井有序,在我们眼里简直就是物质天堂。我们在金店买黄金项链,在街边摊买T恤和裙子,裙子只要几块钱一条,颜色、花样、质量都非常好,我买了好多回去送朋友。能跨过中英街的那条界线,大家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有人故意在界线两侧跳来跳去,非常兴奋。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北京人民、我家乡的人民也能用上这些物美价廉的东西呢?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来香港的情形吗?
郑翔玲:我第一次来香港是在1989年。SOGO(崇光百货)当然是必去之地,那时SOGO卖很多日本商品,瓷器、衣服之类,种类丰富、精致漂亮,商场里灯光明亮、摆设整齐、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景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其实80年代北京也有建国饭店、友谊商店了,在当时看来建筑是高大上的,不过里面的货品并不多,有一些小电器之类的,品种少而且很贵,我们只能买得起方便面。我记得那时候的台湾牛肉面要几块钱一杯,特香特好吃,我买一杯方便面回到单位,冲入开水,一路走一路打开盖子,香味散发得满走廊都是,大家都被吸引出来,每人尝几根,一杯面转眼就没了。
当年虽然物品紧缺,但人们都心怀美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都是想着,我应该怎么努力、怎么才能出趟国、才能有外汇券、才能实现我家的“四个现代化”,大家的心态都是非常积极的。
“0001号”正大集团把国际经验带到内地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内地和香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这其中,外资企业发挥了很大作用。正大集团是外商投资中国的典范之一,当年正大集团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郑翔玲:外资企业给中国内地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最重要的还有国际经验。改革开放后,正大集团在深圳注册成立了中国首家外资企业。先说注册,当时内地对企业注册有种种严格的限制,跟国际上通用的做法难以接轨,很多新的方式和做法都是正大首先提出来并说服了相关部门的。像董事会、总裁、监事会、理事会等等,这些公司架构的名字和模式,也是正大最早带到内地的,那时候大家对这些概念都觉得很新鲜。
再说技术。正大集团进入内地时,打出的口号是“一个人养一万只鸡”,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根本连想都不敢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要靠标准化的鸡棚、专业的服务(比如疫苗)、最好的饲料和鸡种。与正大合作,农民只需要做养鸡这一个环节,而正大则为他们提供饲料、鸡种、疫苗、配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外资企业带给中国的一笔更宝贵的财富。正大集团诞生至今快100年了,改革开放之后,它来中国开拓市场的同时,也把管理模型、标准、制度、法规等一系列先进的理念搬到中国。不仅仅在饲料和养殖行业,在零售业,正大也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易初莲花超市刚到中国开店时,开业之前先给员工做6个月的培训,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成本。新店开张不到2个月,员工就被竞争对手挖走了1/3,被挖走的员工到了新公司都成了领导层。对易初莲花来说,这是损失,但对整个中国的连锁零售行业,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今天中国的零售行业跟全球任何国家相比都不逊色,易初莲花一家门店就有几万种商品,想想当初我们买一杯方便面都稀罕得不得了,对比之下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改变有多么大。
记者:除了商业领域的成功,记得90年代正大集团赞助了《正大综艺》节目,在内地风靡一时。
郑翔玲:1989年正大集团出资,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成立了正大综艺公司,《正大综艺》节目是1990年正式开播的,当年非常受欢迎,每周末播出时,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算太过分。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正大综艺》里有一个节目环节,是用知识问答的形式来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节目这么受欢迎,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渴望。当年正大综艺引进的很多美国片被剪掉了不少内容,就算这样,大家还是很爱看。其实,娱乐节目也像食品一样,当年能得到一点点大家就很开心了,而今天都过剩、爆棚了,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港区政协委员的贡献不是偶然的
记者:您在今年4月成为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在此之前,您已经担任了20年政协委员了。这些年来,您的委员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
郑翔玲:我从1997年开始任陕西省政协常委,至今已经连续五届了。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所谓的“委员”的职责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要怎么为国家、为香港作贡献。我的家乡在陕西省绥德县吉镇,儿时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回忆非常甜蜜,所以我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帮助家乡的人。90年代,我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吃不上肉,吃白米白面都困难。我就设立了一个敬老基金,资助绥德县的孤寡老人、吉镇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每到中秋给他们送月饼,过年给他们送肉、米、面、糖、衣服……连续送了好多年。前些年,随着家乡经济情况好转、社会保障提高,物质方面老人们什么都不缺了,我又给他们建了一座老年娱乐活动中心。可能因为我帮助了很多老人,就被选上政协委员了吧。
以前参加家乡的政协委员会议,大家关心比较多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现在,他们最爱问的是关于外面的大环境、大趋势,还会根据你的专业和所在行业,做一些很深入的探讨。
记者:港区政协委员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是否也有所改变?
郑翔玲:祖国有今天,离不开香港。香港有今天,更离不开祖国。内地改革开放,最早去投资的是港商,这些港商大多还有另外的身份:不是人大代表就是全国或各省的政协委员。因此,港区政协委员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贡献者,也是得益者。
改革开放至今,内地和香港之间技术和管理的交流没有停止过。国家所需,香港所长,能当委员的,一定是对某个省、某个市作出贡献或引领、作出榜样的人,各个都有专业技术、有管理水平。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从2006年1000名左右委员发展到今天2922名委员(荣退的和现任的加起来),遍布45个省市。
香港很多政协委员是家中几代人都在当,从爷爷到爸爸、到儿子、再到孙子,代代相传。他们的贡献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爱国爱港之情。(记者 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