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中银香港老楼,85岁的林广兆依然记得当年中环一片静默白色中,这座建筑热烈庆祝国庆的景象:“红色横幅从楼上垂到楼下,铺满整个大厦,几乎年年如此。”
70年来,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认知和想象,正是在这种年年岁岁的熏陶中反复建构,最终在时空延展中打下内心的深刻烙印。
“香港是中国的地方。”林广兆说,“我对此感到骄傲。”
国家元素嵌入平常生活
从海味凉果、抽纱刺绣,到玉石雕刻和中式家具,1959年成立的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把各种优质“国货”引进香港市场。当年德辅道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铺,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香港的12家分店。
“60年前,我的父亲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正是在那时创办了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余国春说,裕华的寓意为:富裕中华。
在香港,国家不只是山河与历史,也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点滴和细处。与“国货”一起,水、电、物资、交通……共同构成了香港同胞最直观的国家认知。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香港供水,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对香港供水255亿立方米,年输水量占香港年食用水量的70%—80%,成为“香港人的生命线”。
香港市民生活所需的蔬菜及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绝大部分也来自内地。1962年起,内地发出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保障了供港鲜活产品源源不断。
开通刚满周岁的广深港高铁已有超过1500万人次乘坐。“一年来,香港市民对高铁出行变得习惯和喜欢。”广深港高铁车务营运总管李婉玲说,高铁成为香港和内地越来越受欢迎的新连接方式。
最触手可及的国家象征莫过于香港同胞手中越来越便利的证件。
去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作为“一国两制”下突破性的便民利民举措,居住证可让香港人自愿加入内地身份证系统,并享受大部分内地居民待遇。
“它为香港人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将自身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总裁冯可强说。
无论苦难荣耀都息息相关
“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报效国家;最高兴的是香港回归时,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刚刚故去的曾宪梓先生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报效国家”四个字。
设立奖助学金、修建教学楼,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慷慨解囊,是包括曾宪梓在内的无数香港同胞主动担起的责任。年少时就怀有爱国梦的香港“001号”合伙人伍淑清说:“香港不只为本地市民服务,更应为国家服务。”
70年来,不管苦难还是荣耀,家国之情永存于香港同胞的心底。
回忆起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教授李曾慧平至今记忆犹新:“我感觉香港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捐了款。”
震后,李曾慧平与香港几名拥有临床经验的康复专家作为志愿者很快抵达灾区。他们带去仪器设备,对当地医护人员展开短期培训,并为伤者提供多方面的康复训练。
此后几年,李曾慧平与同事几乎每月都去四川,用的是课余时间,做的是义务工作。“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作为老师,能够把香港的经验带到内地,促进内地康复事业发展,是我的愿望。”李曾慧平说。
共担苦难之外,也有同享光荣。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行,让香港作为一座奥运城市走进全球聚光灯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中国基本被隔离在世界体坛之外。”1974年开始就和父亲霍英东为中国体育东奔西走的霍震霆,参与并见证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全过程。“在莫斯科见证了北京成功,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体育精神凝聚家国情怀。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对阵塞尔维亚。当天的香港,无论街头巷尾还是茶楼酒家,市民的目光无不聚焦在女排姑娘们身上。有的商场里,围着大屏幕看直播的香港市民甚至站了三层楼。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支持中国女排。”他们说。
情感与命运的永远共同体
2019年9月18日,烈日当空。在西贡乌蛟腾抗日烈士纪念碑前,84岁的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林珍心情难以平静。
“英国军队抵抗18天就投降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和香港人民一起战斗,在3年8个月之后迎来了抗战胜利。”她说,香港青年们要了解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1949年以来,香港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成功落实,不仅相继战胜金融风暴和非典疫情,香港更成为内地最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跳板。
无数事实充分证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绝不是一句空谈,其背后所承载的理念,是情感与命运结成的永远共同体。对香港人而言,国家是引领、是后盾,更是需要全身心认同和融入的大家庭。
认同,需要从最基本的学习做起。今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香港16所学校凭借国民教育实践及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香港学校首次参评这一国家级教育奖项并首次获奖,将军澳香岛中学正是获奖学校之一。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国情相结合,将国情教育与个人品德教育相结合。” 该校校长邓飞强调,香港教育界应致力于为国民教育“正名”,让这方面工作旗帜鲜明地展开。
走进,则是对国家更真切的认知。刚刚过去的两天里,约4000名粤港澳青年走入大湾区三个内地城市,切实感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香港99%的青年都不暴力,但正是一小撮人影响了民生。”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说,他理想中的香港青年应充满正能量,坚持理性、包容与和平的原则。“我们要给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机遇,展示香港青年应有的格局。”
香港青年正用行动展示新一代的格局。70面国旗,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湾仔金紫荆广场,“我与国旗•金紫荆同框”快闪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
“作为中国人,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职责。”活动发起人孙秀祖说,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付诸行动,希望香港青年多到内地走走看看,多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作贡献。
也许,一首幼儿园课本中名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歌曲更代表了700多万香港同胞的共同心声:“五星红旗,高高挂起,我们都是中国人……你在内地,我在香港,我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