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通识科更名“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可重整教与学无序状态

来源: 中新社          发布时间: 2021-04-06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4月1日公布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这当中包括将曾引发争议的“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有教育界人士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新课程更名能够重整现时该科目教与学无序的状态。

  香港社会对于教育成效的争议从未停止过,而近年的政治风波,更是将教育尤其是通识科推上风口浪尖,用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的话说:“社会上对这一学科的信心正大幅下降。”坊间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早于去年11月宣布一系列优化通识科的安排。

  今年3月31日,优化方案尘埃落定。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和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开考试委员会通过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方案,当中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以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三个主题为核心内容。其后,教育局接纳有关优化方案,并向学校发出通函,公布有关措施将于2021/2022学年在中四级推行。

  说起通识科命名争议,还要追溯至2009年“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通识科随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一同被纳入核心必修科目。据邓飞回忆,这一名字与大学通识教育因同名在当时引起混淆和误解。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中学通识科没有任何关系,两者英文名称亦有区别,前者译作general education,后者则是liberal studies。“尽管教育局有解释两者的区别,但很难消除社会上的误会。”

  大而空泛的科目名,没有清晰明确的课纲指引,落在实践层面很快就偏离了“在教学中给予师生更大空间”的原本设想,产生困惑的不单社会人士,更有教育工作者,“这不就意味着,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于是,缺乏指定教材的教师不免参考大学通识教育内容,部分照搬到中学的通识科,“结果会怎样?自然是人仰马翻了。”邓飞说,教与学都疾驰向一个无序状态。

  这一状态下,再碰上近年社会政治气氛逐渐浓厚,于是课程最初构思为师生保留出的可贵空间迅速被政治性因素填满。

  香港黄楚标中学校长黄锦良也认同,当社会对于通识科已失去信心,不再适宜沿用同一个名字。

  新科目名“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则无任何歧义,杜绝任何因名称引起的无序或猜疑。邓飞说:“什么是公民、什么是社会发展,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也猜得到科目教什么、学什么,没有任何争议。”

  同时,新科目与新课纲可谓完全吻合,邓飞逐一列举:例如公民,课纲内容中包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又需要了解国情、“一国两制”下的特区等;例如社会发展,课纲中则先追溯历史,如改革开放中香港的贡献、改革开放对香港的影响,再延伸至未来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新科技将为世界带来什么冲击等。

  黄锦良相信,新科目名明确了科目的重心在于培养年轻人的公民教养和责任,“这里说的公民,既指香港公民,也是中国公民,再大一些,是世界公民”,在当今时代中,新科目名能够将三种公民身份贯穿一体,彼此呼应,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香港、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与发展,配合整个课程发展。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9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