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 | 第四十九集 “863计划”

来源: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8-15

  今天的中国,众多处于国际前列的高新技术井喷式发展。其中,许多与早在30多年前制定的“863计划”密切相关。这个计划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中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科技蓝图?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震惊世界的“战略防御倡议”,也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和东欧迅速制定“科技进步综合纲要”与之针锋相对;西欧17国联合签订“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新技术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很多人来说,高科技还只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是立即投入大量资金,跟进科技发展浪潮;还是先全力发展好经济,在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拿来主义”,各方争论不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的步伐,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1986年2月的一个夜晚,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来到中科院宿舍楼,敲开了光学家王大珩的家门。这两位为共和国科技前途而焦虑的“两弹一星”元勋,彻夜长谈。他们达成一个共识:中国必须尽快提出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

  于是,他们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一起,联名起草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四位科学家建议,中国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真正的新技术是引进不来的。

  1986年3月3日,这份建议书被递交到了邓小平的案头。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邓小平,显然再一次被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所触动。仅仅过了两天,他就亲自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的半年里,国务院先后召开七次会议,组织两百多位专家反复探讨、论证。1986年11月18日,这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正式发布。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这个宏伟的计划简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新增了海洋技术领域。

  在整个计划的讨论过程中,经费无疑是最关键又最敏感的问题。因为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投资,但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王淦昌提出:“能省就省,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邓小平和中央最后竟批了100亿的专款,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的决断和投入,开启了新中国科技腾飞的征程。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封锁;中国参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世界最前沿;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实践,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也成为了“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科技成果的大量转化,使高科技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渗透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邓小平:“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边,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先后实施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

  “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2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