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持续恶化,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治疗设施(方舱医院),分别在落马洲河套区、前新田购物城、青衣、元朗潭尾、洪水桥火速开工。在中联办、特区政府和承建商“三方沟通会商机制”协调下,所有项目日夜赶工、进展顺畅。
内地援建的落马洲河套方舱医院地盘,正火速施工。(大公报)
根据三方机制,中联办要求在每个工地政府都有专人对接。其中河套项目,政府公务员24小时在工地现场提供对接服务,随时响应解决问题。2月25日大公报记者在落马洲河套区方舱医院工地看到,工人正日以继夜努力赶工,一片紧张气氛。
大公报记者25日走访了正在施工的落马洲河套区应急医院地盘,发现由于连日的天雨,大部分的施工区泥泞不堪,在约75公顷的广阔地盘上,三十多部推土机、挖泥机不停地轰鸣着平整土地,一部一部的混凝土车不停地穿梭运作,工人们正努力赶工。
内地援建落马洲应急医院紧张施工,助香港尽早战胜疫情。(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深圳河搭建栈桥运送物资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海外部总经理、香港应急医院现场项目负责人马帅表示,本月21日接到通知,便立即收拾行李,傍晚即奔赴来港。首批先遣及支援团队约500人在两日前已会齐抵达深圳筹备各方工作。现时主要和港方各部门协调对接,港方配合非常给力,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和通道等问题,相信好快获妥善解决。
内地援建粉岭方舱医院日夜赶工。(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马帅指出,现时的施工主要由香港土木工程署安排负责,主要在做“围档”及土地“整平”,稍后将在深圳河搭建栈桥,尽快实行全封闭的施工管理,满足由内地运送大批量物资和人员进出施工现场。大批内地工人稍后将会进场,预计工期最高峰时,将有4000多人。所有建筑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平常建永久性的医院要一、二年时,现在一个月建成。
马帅说,建设团队正争分夺秒,大家都是每日凌晨二、三点才休息,次日一大早又赶到工地,同港方各部门沟通协调,虽然大家都十分疲累,但刻不容缓,非常值得,现在是“同时间赛跑,同病毒争分夺秒”。
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处处长莫永昌表示,从事该行30年,从未接过如此庞大、急赶的工程,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以前的工程以年计,现在是以日、周计算,从来没有试过。”
内地援建粉岭方舱医院日夜赶工。(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容纳逾万人 加紧铺设水电
莫永昌表示,落马洲河套区本来计划用三年时间将“生地”变“熟地”,赶在2025年交给创科园起楼,“不过,疫情下时间就是生命”,现在是特事特办,约500名工人日以继夜、24小时轮班工作,争取一至二周内做好土地平整工程,交与“中建科工集团”兴建应急医院。为加快进度,地盘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所以工人和机械都会不断增加。“在约50公顷的土地上,分两期兴建医院,第一期工程为1000张床位的紧急医院,首阶段会完成500张床位。”莫永昌表示,第二期兴建的方舱医院有病床一万张,目前主要面临用电和用水两大难题。
面积最大的落马洲河套区方舱医院,近期施工进度良好,有大批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河套区分电站原本计划于2024年完成,现时在警方、中电公司、路政署、建筑署、运输署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下,第一期的应急医院用电可于7日内完工。”莫永昌透露,第二期兴建的方舱医院用电量至少是第一期的一倍,需要由6公里外的米埔拉电缆至河套,在各部门的协调下,可望于2至3周内完成。
逾万人的医院,用水也是重中之重,“在水务署的大力配合下,7天内可就近改造一条1.7公里的水管,满足紧急医院首期用水量。”莫永昌说,与此同时,还需铺设多条大水管,解决后期医院的用水量。“三方沟通机制很有效,透过该机制可即时解决问题。”莫永昌说,现在是以时间换生命,大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尽早地战胜疫魔,让市民可以过上安心生活。
三方沟通会商机制高效
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非常严峻,供患者隔离治疗的设施不足,增加市民在家居或社区感染的风险。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昨天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大量增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实在刻不容缓,连日来马不停蹄觅地,短短一星期内取得重大进展,物色到八个地点,并已全部移交承建商,分秒必争地兴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特区政府、中联办和承建商成立了三方联系机制,就建设工作进行高层沟通和协调,发展局成立了专班,“专项专人”负责,24小时在现场对接服务,配合援建团队全速推展项目。黄伟纶说:“开展这些应对疫情急需的建设项目,速度之快,可谓史无前例。”
政府人员24小时在落马洲工地监察施工情况。(大公报)
黄伟纶表示,八幅用地初步估计可容纳共约四万个隔离及治疗床位,当中三幅私人土地由发展商借出(详见表)。有关土地是由发展局及工务部门负责联系并配合内地援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工作小组,连日来在香港各区积极寻觅。
问题要“即日提出即日解决”
“在中联办紧密协调下,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马上到位,迅速调动人员和资源开展援建项目。”黄伟纶说,2月19日,竹篙湾和启德前跑道区的建设项目率先启动,建设可提供共约2万个床位的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至于其他六个地点,特区政府也随即在2月21日至23日移交与中国建筑进场,以兴建共约2万个床位的设施。
黄伟纶说,特区政府、中联办和承建商成立了三方联系机制,发展局与中联办和承建商在隔离治疗设施建设方面进行高层沟通和协调,调拨工务部门的人力和资源,理顺八个建设项目,以期有效落实和加快进行建设。
内地援建落马洲应急医院紧张施工,助香港尽早战胜疫情。(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除了内地援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工作小组外,我们也成立了内地援建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项目的港方专班,集合了发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和建筑署的专业人员组成精锐部队,『专项专人』负责,配合援建团队全速推展项目,并就项目的详细设计和规模紧密沟通,有问题要做到『即日提出,即日解决』。”黄伟纶说,目标是善用土地争取最大容量,尽快完成相关工程。
大公报社评|三方沟通机制好 争分夺秒为抗疫
香港疫情形势危急,各项抗疫工作必须争分夺秒。俗称“方舱”、由中央援建的多个临时性隔离治疗设施正在日夜赶工,首批140个单位已交付使用,面积最大的落马洲河套区方舱医院的施工非常顺畅,中联办、特区政府和承建商“三方沟通会商机制”发挥重大作用。根据该机制,中联办要求每个工地政府都有专人对接,随时响应解决问题。例如河套项目,政府公务员24小时在工地现场提供对接服务。
香港抗疫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检测、隔离、救治能力都与实际需要脱节,最大短板莫过于隔离设施严重欠缺,密接者及轻症者不得不居家隔离,但香港的逼仄居住环境根本不适合居家隔离,造成“一人确诊、全家中招”的社区广泛传播局面。中央支持香港建造大量方舱,可以提供多达5万个单位,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为香港解决燃眉之急。
方舱先后在前新田购物城、青衣、元朗潭尾、洪水桥、邮轮码头、竹篙湾等地开工建设,在近期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下,工程人员不畏艰辛,日夜施工。河套区的方舱建设如火如荼,从航拍图可见,大批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河套区原本定位为创科发展区,但发展一波三折,疫情下正好大派用场,但由于至今是生地,没有供电、供水、渠管、道路等设施,施工方需要特区政府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三方机制显得特别重要,起到了关键保障作用。有什么问题当场解决,现场办公成为常态,这才是真正的作战状态,值得特区政府所有部门和公务员学习。
据了解,土木工程署正与施工方密切配合,而在未来方舱建设中,建筑署也会提供技术谘询,确保方舱医院合乎标准。正如施工团队指出,在三方配合之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各方面夜以继日地进行施工,务求早日竣工,帮助香港抗击疫情”。
“对接”是抗疫的关键词,是打赢疫战的重要法宝。香港眼下的疫情形势有点像两年前的武汉,但从确诊人数来看,比武汉更为危急。武汉在全国各地支持下,通过封城、全民检测等手段,两个月内战胜疫情,香港有中央和地方全力支持,没有理由做不到。经过两年多的抗疫,内地在抗疫方面经验更为丰富,技术更为精湛,武汉“火神山”在10日内落成,创造了人间奇迹,而香港的青衣“火神山”只需要7日就能竣工,“中国速度”名不虚传。
内地成功处置数十宗局部疫情暴发,秘诀就在于快速应变,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反观香港第五波疫情失控,就是因为应对不够迅速,追着病毒尾巴跑,处于被动局面。但得力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的抗疫能力正在改善。检测人员不足,内地组织大批精干人马,随时南下,先头部队的一百多人已在各个检测点支援;隔离设施不足,方舱建设热火朝天,将陆续交付使用;医护人手不足,内地一样可以抽调资源补上;物资及药品不足,疫苗、快速检测剂等火速运到……
香港有求,祖国必应。祖国永远是香港最坚定的靠山,但承担主体责任的始终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召集各部门会议,要求不分彼此,共同抗疫,香港真正进入“作战模式”,齐心抗疫,众志成城,我们定能早日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