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龚永德今年没能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但线上参会未阻其参政议政热情。龚永德连续多年关注内地和香港的交流融合。这一次他依然带着这个“初心”——三份提案当中,有两份都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有关。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龚永德表示,早年间,粤港澳地区的人才交流多从香港输入,香港同胞通过投资、贸易和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内地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在“硬件”输入的同时,香港投资者也为内地改革开放输入了许多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为内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但近年来,这种“单向输入”发生了变化。国家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交流更多地形成了一种“双向奔赴”的态势,越来越多广东人才在港澳两地工作。
内地城市对香港居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龚永德指出,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此前公布的一份数据,约有6.3万人有兴趣将来到内地大湾区城市工作或做生意,约7000多人有兴趣将来到内地大湾区城市读书或进修。此外,有超过8000名内地精英已成功通过香港的“优才计划”落户香港。
“双向奔赴”局面的形成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内越来越密切的联通:既包括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联通,也包括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更有人才智慧的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港澳高校在内地办学、港澳青年赴内地创业。
人才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3月5日出炉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人才”,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龚永德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就有这样的潜力。他认为,除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的优势外,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互补性强,丰富多元的要素是国际上其他湾区很难兼具的。大湾区正加速形成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这一套集中了城市群、实体与金融、在岸与离岸、传统与新兴金融的组合优势,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龚永德指出,大湾区可以配合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近几年,无论增量还是增速,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增长都很迅速,在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形成人才密集地带。
人才的频繁交流对大湾区来说意义非凡。龚永德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助于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香港来说,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除了要保持金融业、服务业等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之外,亦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尤其是科创产业及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以达至经济多元化的目标。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地引进许多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而言,也有助于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内地与香港的人才交流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龚永德说,比如:赴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在购买内地社保中遇到内地社保每月缴纳额较高、养老保险的提取以及跨境使用、住房公积金跨境使用、内地企业雇佣香港居民的成本较高等问题。
龚永德今年的两会提案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例如:通过引入社保政策和对现行税务条例的解释,增加跨境工作的人才可支配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