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内地转化”的河套精彩试验丨小河套,大希望③

来源: 南方杂志社          发布时间: 2023-12-18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合作区怎样发挥出1+1>2的聚合效应?

  今年9月,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截至目前18家香港企业和机构组团入驻。(来源:南方日报)

  “我们最新问世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采集速度最高可达每秒310帧,精度最高可达0.5微米,可在多个领域成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带领创新团队跨过深圳河,成为最早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

  “河套合作区区位优势独特,税收优惠政策叠加,背靠广东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初创公司来说十分有利。”作为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显扬科技”)创始人,丁克直呼意想不到,“短短五年时间,我们已经实现了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提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一直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拥有完备产业供应链,但在基础研究和创新规则上需要与国际接轨;作为国际化都市,香港吸引了许多一流创新人才,基础研究实力强劲,但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内地的支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港合作开发意愿强烈,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创新实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内地’‘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等模式,精准链接全球一流人才。”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吸引了大量香港研发机构、科创企业落户,成为这种创新模式的精彩试验场。

  “半小时科研圈”

  64岁的香港科创人员刘振韬,再次开启了深港两地的双城生活。一个多月前,往返香港科学园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之间的科研跨境直通巴士正式开通,让刘振韬每天能够快速穿梭深港两地的办公室,真正享受“半小时科研圈”带来的便利。

  上个世纪90年代,刘振韬进入一家全球著名半导体企业工作,长期驻扎深圳从事半导体相关应用开发。彼时,珠三角正兴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密密麻麻的工厂如潮水般涌现。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广东,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条,这让刘振韬看到了技术产业化的无限可能。

  五年前,刘振韬带领创新团队进驻香港科学园孵化器,专注马达创新控制芯片设计研究。如今,跟随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的脚步,积累了近40年半导体从业经验的刘振韬再次出发,选择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作为二次创业的新起点。

  刘振韬带领团队创办深圳山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半导体”)。“我们研发出来的电机创新控制芯片,可以使得电机运转负载能力增加40%~50%,速度提升40%,能耗减少10%~25%,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刘振韬希望“研发成果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河套落地”。像山河半导体这样的香港科创企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

  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最前沿,河套合作区得益于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一批重量级的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国际知名高校设立了10个创新研发平台,并设有河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谷、香港科技大学蓝海湾孵化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等创新孵化载体。

  香港科技大学是首家入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香港高校。“2020年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落地后,布局了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17个实验室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表示。

  显扬科技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蓝海湾孵化港,可实现“楼下科研实验、楼上创业孵化”。“这是香港高校在深圳第一家独立自主运营的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52家,诞生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企业获得融资,累计融资额超11.5亿元,总估值近60亿元,其中估值过亿元企业16家。”高凌云见证了深港科创合作的加速度。

  深港合作“联起来”,科创资源“聚起来”,释放出澎湃的创新动能。

  1+1>2

  《南方》杂志记者梳理《河套规划》发现,“科技”“协同”“融合”等成为河套合作区发展的高频词。值得注意的是,《河套规划》全文19处提及“协同”,对深港两地协同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提出期待。

  河套合作区怎样发挥出1+1>2的聚合效应?如果说香港是从“0”到“1”的基础研究策源地,那么深圳乃至广东则是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高效田。这两种“基因”在河套合作区相遇,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诸多创新技术的背后,都有着香港高端创新人才的底色。“香港具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及设备,拥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及28所研发实验室,当中不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香港科技园公司大湾区发展总监莫伟轩表示。

  一个团队带来一项顶尖技术,一项技术造就一项新兴产业。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香港科创团队在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令人振奋的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其中不乏全国首创。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列举道:“装上这种电致变色玻璃,就像给大楼穿上了‘防晒衣’;用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能观测易损伤的样品细节……不少科研成果即将走出实验室,迈上产业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广东庞大的制造能力,给港澳科创人员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会,这是《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感受最强烈的。广东是影响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可以将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丁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珠三角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配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劲。显扬科技的产品组件清单,涉及镜片、电路板、线材等上百个零部件,一小时就能在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完成采购,并通过珠三角工厂快速实现量产。”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对港澳科创人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山河半导体首创的六线电机控制芯片技术,已经可以成熟应用于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白色家电等产品。”刘振韬期待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能迈出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就拿白色家电来说,仅考虑中国冰箱、家用空调、家用电风扇的年产量,其对于电机控制芯片或模组的总需求量就数以亿计,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山河半导体将抓住机遇,积极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辐射全国及全球。”刘振韬的话,道出了许多香港科创人员的心声。

  《河套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的阶段目标。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河套合作区协同创新的“齿轮”正越转越快。

  与湾区发展同频共振

  在这场科技创新合作的“双向奔赴”中,深港两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在《河套规划》中,特别提到“区域联动格局”,其中指出“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创新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与湾区发展同频共振,香港科创人员的发展梦加速展开。“传统陶瓷材料受限于高硬度、高熔点、高脆性的特点,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尤其在制造大尺寸复杂结构陶瓷时,传统工艺受到巨大限制。”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先进结构材料与增材制造研究团队带头人吕坚表示,其团队研发的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类、大尺寸、复杂结构陶瓷的3D、4D打印,还能提高3~5倍的效率,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团队已经在深圳找到了产业化的方向。

  同时,香港研发、香港技术也在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深圳百奥沃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奥沃时”)专注于人工智能制药研发,在其创始人倪帮政看来:“河套合作区不仅是香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出口,也是广东企业寻找研发答案的资源库。企业创新的道路充满荆棘,联手香港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攻关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

  今年1月,百奥沃时入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就拿生物医药领域来说,香港高校聚集了一流的科学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这里不仅有药理学、免疫学、精准医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还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特聘专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找到相关领域的教授进行合作。”倪帮政表示。

  创立初期,百奥沃时为客户量身定制一款AI+工艺优化技术系统时,遇到了“工艺筛选优化验证”的难题。如何破题?倪帮政顺利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名教授的研究课题中找到解题思路,并邀请该教授联合攻克技术难题。目前,百奥沃时开发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实现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药物研发流程,产品已获多家行业头部客户的认可。

  越来越多香港科创团队成为为广东制造赋能的角色。《河套规划》提出要“促进研发与市场、科学家和企业家深度对接交流”,而这也正是许多香港科创团队的共同期盼。

  几年前,丁克在珠三角工厂走访时发现,国内在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受制于技术难题相关产业发展裹足不前。相比之下,国外同类设备价格昂贵,相关产品有的高达30万元/台。“企业有所需,创新有所应。”丁克表示,“我们研发出的产品主要用于引导机器人工作、进行工业检测与测量,现已应用于汽车、3C产品、电器等诸多产业。”

  深港珠联璧合的创新故事,正在河套合作区不断上演。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16913